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向“新”而动 逐“智”前行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3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 妍 汪晓慧 发布时间: 2025-07-04 | 打印 | 字号:TT

屏幕截图 2025-07-04 102131.png

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中心内,工人正在进行异形电子元器件装配。 汪晓慧/摄

  全球最快高铁用上了“宁夏造联系枕梁”、长征火箭用上了“宁夏煤制油”……炎炎夏日,无论是企业的实验室里,还是工厂的车间中,都是一片火热的忙碌景象。在科技创新驱动下,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宁夏智造”产品不断问世,一个个新场景新应用不断涌现。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进一步为宁夏科技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年来,宁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在宁夏转化应用;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创新自立自强交出精彩答卷;宁夏特色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步迈进……

  立足产业转型,点燃新引擎

  一块煤可以变成什么?可以是燃料,可以是轮船牵引缆绳,还可以是用来增加衣服弹性的氨纶,也可以是用于制作餐盒、玩具的新材料。

  2024年11月30日,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作为主动力燃料的煤基航天煤油正是由宁夏的煤炭转化而来的。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使用煤基航天煤油飞天,解决了航天煤油原料来源过于单一的历史难题。

  科技赋能,让煤拥有了神奇的“魔力”,它可以化为“一滴油”,也能变作“一根丝”。曾经依赖煤炭、化工等传统资源的产业格局,正借科技之力,实现华丽转身。

  2025年6月23日,记者走进宁夏宁东泰和新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和新材),墙壁上五颜六色的氨纶丝卷整齐排列,添加了氨纶材料的瑜伽服、游泳衣,以及婴儿纸尿裤等产品映入眼帘。

  煤炭经过液化、提取、硝化、提纯等一系列复杂加工过程,变成具有优异弹性的合成纤维氨纶,其高伸长、高回弹的特性可显著改善织物性能,也让煤炭实现“由黑变白”。

  “目前,我们创新研发的酸性可染氨纶、抗静电氨纶、阻燃氨纶、超柔低回弹氨纶等差异化氨纶,广泛应用在纺织服装、医疗保健等领域,特别是抗静电、超柔低回弹氨纶等产品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泰和新材研发工程师任宗奇说。 

  通过参与自治区氨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的建设,泰和新材公司科研团队深入研究氨纶结构和高分子聚集态结构,在生产技术和控制技术上持续突破,研发出一系列差异化氨纶产品,不仅拓展了氨纶的应用领域,更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迈向高端“智造”。

  因煤而兴,泰和新材的故事只是科技创新赋能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通过科技创新这把利刃,宁夏闯出一条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之路——天地奔牛集团成功研制出国内最大的智能化反井钻机,实现了大直径深井钻井装备国产化;共享集团的3D打印技术将煤粉重塑为精密铸件……从地下千米的“黑色宝藏”到高端制造的“白色原料”,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宁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依托国能宁煤、宝丰能源等骨干企业,宁夏形成了以现代煤化工、石油化工、电石及深加工、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双轮驱动,优化多元布局、激发聚变效应,推动产业朝着一体化、绿色化、高端化、数智化、精益化、国际化方向稳步发展。

  厚植绿色底色,播种新希望

  在广袤的田野上,科技创新正与绿色发展深度交融,奏响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修复比翼齐飞的时代强音。

  曾经,土壤盐碱化这一“生态顽疾”让平罗县通伏乡新潮村的土地布满裂痕、泛着白碱。“过去这里的土地,干裂板结,一下雨就泛出白花花的盐碱。播下的种子要么发不了芽,要么勉强出苗后也长不好,收成寥寥无几。”当地农户回忆道。

  如今,这片被盐碱禁锢的土地变成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青睐的“试验田”。科研人员通过精准测量土壤酸碱度,根据不同地块特性制定个性化的改良措施,调节土壤酸碱度,选育选用耐盐碱等技术运用,激活土壤生产力。经过反复试验和数据优化,终于让耐盐碱作物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研究成果“盐碱地土壤微生物修复治理技术及产品研发”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1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盐碱地成了“希望的田野”。

  在绿色转型实践中,科技创新正成为撬动产业变革的支点。宁夏电力鸳鸯湖公司创造性地将煤基固废转化为生态治理的“宝物”。仲夏时节,在公司灰渣场生态治理温室大棚里,甜瓜在藤蔓间生长,西红柿挂满枝头,十几种果蔬长势喜人。

  “我们探索出煤基固废用于治理损毁土地的治理模式。这里的每一块地砖、每一面大棚墙体都是利用固废物品做的,这个项目将年消纳煤基固废10万吨。”公司综合能源管理中心专工陈强向记者介绍。通过煤基固废制备生态修复材料,用来进行边坡治理和沙化地、改良盐碱地治理,宁夏电力鸳鸯湖公司成功实现了煤基固废用于土地重构技术研究应用。对比同类技术,能耗降低61%,成本降低74%,煤基固废掺配量大于100%,让工业废弃物在生态修复中重获新生。

  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同样以技术创新开辟出资源利用新路径,其研发的“煤矸石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让百万吨级煤矸石替代传统石料,成功应用于高速公路路基建设。这一突破不仅节省了110万吨石料资源,更实现约5000吨的减碳目标。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每年回收利用废水2400万吨,光伏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一地两用”模式年均固沙超万亩……这些都是宁夏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缩影。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更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提供了“宁夏样板”。

  聚焦成果转换,壮大新动能

  科技创新成果向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转移转化的速度和效果,是一个地区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2025年初,宁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全力构建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洼地的工作目标。该方案通过一系列政策与举措,为宁夏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明晰的作战图。将以政策为引领,通过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导金融资本赋能、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举措,推动技术需求与科研成果精准匹配。越来越多“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众多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将为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注入强劲动能。

  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宁光)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优秀企业之一,展现出强劲的实力。在隆基宁光生产中心内,数条数智化生产线有序运转。这里是国内第一块电子式电能表的诞生地,更是现代能源计量行业的创新高地,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于一身。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隆基宁光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研发制造的产品行销海内外。

  2024年,隆基宁光营业收入、产值均突破10亿元,出口收入达到公司总营收的20%以上。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公司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特色化研发服务能力的持续升级。公司海外研发高级工程师马恩赐说:“去年在加纳市场,客户需要一款4G电能表,这款电能表的通讯模块相对应的成本比较高,我们研发人员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实现降本15%以上,客户对我们的产品非常满意,当年加纳市场的销售量一路攀升。”

  数据的背后,是宁夏持续增长的科研投入与企业蓬勃发展的创新生态。2024年,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为85.5亿元、投入强度达1.6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00家,登记科技成果达1770项,同比增长41.72%;技术合同成交额47.88亿元,同比增长18.19%;组织实施了585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转化科技成果近400项。同时,运用“宁科贷”“宁科担”等科技金融工具,撬动社会资本56.57亿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在宁夏,一大批科学技术与产品连点成线、织线成面,正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助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成长壮大。一个个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如同璀璨星火汇聚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动能。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量”。

  责任编辑:石雷


>>><<<
【作者】:本刊记者 李 妍 汪晓慧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13期